盛夏七月的公交站台上,建筑工人老欧(化名)平静地看着远处开来的早班车。他的脚下放着三个大大小小的包裹,一个牛仔背包,里面有被子和行李。盒和特色礼品盒。老欧要等的是开往火车站的公交车。
平时这个时候,老欧也不会那么悠闲。事实上,这段时间应该是他和他的同事在工地上如火如荼地工作的时候。几年前,老欧经老乡介绍,带着大家来到这座城市做建筑工人。每年农忙时节和春节,他都会回家几次,其余时间都在工地上度过。长期在户外工作,让不到60岁的老欧显得比实际年龄还要沧桑几分。这次回家后,老欧决定不回城里了。
“放完假期(暑假),又到了孙子上小学的时间,我回家接孙子上下学,外面什么也做不了。”
老欧说,出来打工的老乡都和他年纪相仿。“年轻人都去送外卖了,我们不习惯手机,做不了这份工作。”
这是每个城市最常见的建筑工人的缩影,也是目前建筑行业面临的最突出的矛盾——工人老龄化、从事年轻劳动力的意愿低、行业自动化程度低.
而现在,佛山顺德的一处住宅项目工地正在建设中,以解决这些矛盾。
聪明的工人
与老欧工作的工地不同,在顺德的这个工地,除了熟人和同事,还有数十名机器人“铁工”。
这是碧桂园在顺德开发的丰通花园项目。从表面上看,这只是碧桂园在全国289个城市的2900多个项目之一,但在碧桂园内部,这也是博智林建筑机器人成果应用的试验场。
今年2月,《关于同意开展智能建设试点的函》发布,确定上海、重庆、广东7个项目开展智能建设试点。其中,佛山顺德丰通花园项目就在其中。这是博智林建筑机器人的第一个商业应用项目,也是国内真正将建筑机器人引入并批量应用到建筑过程中的试点项目之一。
去年9月25日,博智林首批9款43台施工机器人在顺德碧桂园丰通花园举行了交接仪式。如今不到一年的时间,财经新地产从丰通花园项目负责人陈伟伦那里了解到使用施工机器人的施工效果和管理经验。
就像打工的老欧一年要回老家两次赶农活一样,之前陈伟伦负责的工地也一直有类似的情况,项目的进度将被影响。“工人来自五湖四海,有时在农忙的时候回家收麦。这些很常见,我能理解,但对我们现场工程的影响更大。现在机器人是不一样,机器只需要充电,电可以直接用。” 对于项目现场的管理人员来说,以前是管工人的,现在管的是机器,机器明显比工人“单线”多了。
除了管理的便利性,施工机器人更大的作用来自于对工人传统工作环境的改善。
陈伟伦提到,以往工地作业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比如室内喷漆过程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作业过程中吸入的气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健康。该过程由机器人完成,从根本上解决了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
说着,陈伟伦又转身看向大楼外墙,指着高处说道:“以前我们在外墙上挂个吊篮干活,人就在吊篮里干活。大风,我们停止工作,但偶尔风会吹来。它也会来回摇晃,非常危险。但是当我们把它交给机器人时,人们不必去那么高的位置工作,他们离危险的源头很远。”
陈伟伦在工地操作博智林施工机器人
人机协作
陈伟伦提到的两个危险源的变化对应的是室内喷涂机器人和外墙喷涂机器人,这两个都是博智林自主研发并投入商业使用的第一批明星机器人。博之林室内喷涂机器人是一款水性乳胶漆的智能喷涂机器人。用于住宅内墙、飘窗、天花板的乳胶漆自动喷涂施工。可自动按规划路径行驶,完成喷涂作业。根据博智林工程应用试验数据,该机器人可长时间连续作业,施工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室内喷涂机器人
缠绕式外墙乳胶漆喷涂机器人
目前,各种机器人每天的运行时间都可以保持在8小时以上,简单充电休息一下就可以继续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建筑工人将逐渐被此类建筑工地淘汰。事实上,陈伟伦正在与同事一起寻找平衡工程效率和工人收入的最优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尽快实现智能建筑行业从建筑工人向技术人员的转变。
“我们也在培养自己的‘智能建筑行业技术人员’,他们至少会具备操作一个或多个机器人的技能。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帮助传统建筑行业和建筑模式的转型和发展。”让工业技术人员成为掌握传统与现代双向施工技能的人,开创人机协作新模式。
测量机器人建筑工作
在此之前,整个建筑行业的智能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自动喷涂生产线,国内外没有太多经验可供借鉴。与此同时,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的日益突出和上升,使行业迫切需要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全国农民工总人数同比进一步下降1.8%至2.856亿,而建设规模持续增长. 如果建筑行业的生存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不难预见,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安全等问题将制约该行业的发展。
好在碧桂园等龙头企业提前布局,为这场可预见的危机提供了解决方案。据了解,截至今年7月,已有18台施工机器人投入商业应用,覆盖14个省份近70个项目,累计交付300余台,累计应用施工超百万平方米。同时,碧桂园也在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通过智能化、精细化的过程控制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截至今年4月,已在54个项目中实施“智慧工地”,运用大数据云、劳务管理、绿色施工、工程巡检管理、
现场博士生
长期以来,安全系数和自动化程度低一直是建筑行业的痛点。希望改变这一现象,也是闫起范加入博智林,专注于建筑机器人研发的初衷之一。
闫起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现任相关研究所所长。目前,他带领团队研究了40多项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基础技术。不过,在最初的职业规划中,建筑机器人这个方向并不是他的首选。
基础研究院院长严启帆接受采访
“我早在2017年就参加了碧桂园的面试,当时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人,但最后我没有选择来,因为那个(职位)更偏向于房地产。那个时候,我还是想在科技行业。后来到了。2018年博智林开始进入建筑机器人行业,我选择加入研发团队。”
颜起范提到,当时他对这部作品的印象主要基于两点。第一点,这个职业很有意义。“因为家里有很多人在工地打工,所以我看到有人在炎热的夏天在工地工作。在像工地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又脏又累又辛苦,我想会是如果我能改变这种状态,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二点是基于博智林的平台。严启帆表示,打造一个新品类一般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行业内建筑机器人的研发难度有目共睹,之前同行大多做类似理想环境的应用。但有碧桂园在身后,闫起范依旧信心满满。“这是一个全新的品类,如果有人能做到,我相信只有柏芝林能做到。”
闫起范的决定,不是一个有激情的决定。首先,建筑业确实是世界上数字化、自动化程度较低的行业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曾表示:“我国建筑业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但也面临产品性能差、资源浪费巨大、安全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生产效率低。” 相关数据还显示,与1945年以来制造业、零售业和农业生产率提高150%相比,我国建筑业的生产率几乎没有提高。
短板有时意味着空间。尤其是在碧桂园广阔的实验田里,闫起帆和他的团队可以在2900多个项目中不断测试、迭代和完善自己的科研成果。同时,机器人是碧桂园的重点高新技术板块。资源倾斜也为博智林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任重而道远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7月,博智林拥有近50款在研施工机器人及智能产品,已提交有效专利申请3322件,授权专利1330件。同时,在人才队伍方面,博智林目前拥有核心研发人才2000余人,平均年龄30.6岁,其中包括一大批国内外土木、机器人、人工智能、数字化等领域的优秀人才。
此外,博智林自2018年成立以来,先后与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人才联合培养、联合项目申报,与华为、达索、埃森哲等知名企业合作建设楼宇。机器人产业生态。
博之林机器人总部大楼
智能制造工厂自动化生产线
智能制造工厂自动化生产线
但闫起范还是有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觉。他说,目前博智林的几十台机器人还不能解决施工中的所有问题,因为建房的过程太复杂了。
“像房子的结构和装修,包括绿化、管道的安装等等,涉及的部分很多,现在我们只能用机器人来代替工人最繁重、最累的工作了。污染 比如乳胶漆、腻子等的刷涂,因为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而且很脏,喷出来后满屋子都是这种油漆,灰尘也很大,所以我们目前只能优先考虑。解决这个最重要的需求。”
此外,鉴于国内智能建筑还处于起步阶段,产品、施工、设计、验收等标准体系还比较缺乏。作为建筑机器人行业的先行者,博智林也参与了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 闫起帆表示,博之林创始阶段,公司也参与了标准化规划。
他告诉财经新地产,公司每次研发机器人,都会建立企业标准,企业标准会在公司内部使用;然后上升为团体标准,团体标准由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我们现在大约有16个机器人制定了产品标准。我们的团队标准有的已经发布,有的正在制定和报告中。”
他接着补充说,该公司还在申请广东省的一些地方标准,例如智能施工升降机和建筑平台。
以智能施工电梯为例,根据国家标准,出于安全考虑,电梯施工作业需要一名工人在轿厢内值班,但实际上,根据博智林的升级改造,该类设备具有与民用电梯相同的安全性。内部增加了监控等安全措施,不再需要设置专职值班。为了腾出这个岗位的劳动力,博智林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标准,“让大家都敢用,因为它毕竟不同于之前国家为传统设备制定的标准。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也花了不少精力。”
闫起范表示,建立标准对博智林来说意义重大,“当我们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们发现国内很多初创企业也开始往这个方向发展,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市场。”
他引用了一个数据:2020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26.4万亿元,同比增长6.2%。“它的市场规模很大,所以大家都比较看好这块,开始在我们的赛道上推出。”
此前,碧桂园提出建设“为社会创造幸福生活的高科技综合企业”的目标。据《财经》新地产了解,在碧桂园内部自动喷涂生产线,创始人杨国强要求集团各个区域选一名懂建筑、懂管理的人。,懂科技、懂经济、有能力、不怕吃苦、有钻研精神的人,作为区域领导,领导机器人建房试点。莫斌总裁也表示,“机器人制造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不久前,碧桂园还发布了施工机器人协同建设产业新技术人才全国招聘计划。可以看出,当前机器人是整个团队从上到下共同工作的方向。对于房地产未来的发展前景,杨国强多次表示坚定乐观,并曾表示,“我们找到了一条好路,接下来,我们需要有精力去努力。”
本期专题 王涵玉/文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